2021年7月31日,第四届基层社区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院长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院长论坛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由瑞和康医疗协办。
当日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治疗科主任吴绪波主持,邀请了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陈冬冬、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副主任顾文钦、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明、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伟刚、瑞和康医生集团医学副总监李超,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展开多维度的探讨。
从左到右依次是吴绪波、王伟刚、顾文钦、陈冬冬、崔明、李超
吴绪波:上海社区康复建设规划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有哪些?
陈冬冬:人才匮乏、科室梯队建设的乏力是社区康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康复医生的缺口尤为明显,康复医学专业的医生仅占全市社区医师的0.25%。我们通过岗位培训、规培教育、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多维度进行人才体系的健全,不断夯实梯队建设,加强卫生人力资源纵向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社区康复。其次是上下联动的康复医学体系的不完善。如何效仿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路线,建立康复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制定落实双向转诊的程序、标准等相关配套措施,加强患者的信息共享,都显得尤为关键。最后,对于康复的概念重塑和科普也很重要。康复不是简单的一个功能恢复,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功能等多方面的康复。社区必须从基础做起,推动康复服务的内涵发展,打造多元化的康复场景,增加康复治疗项目,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覆盖率。
吴绪波:针对社区康复发展的困境,在政策制定以及卫生资源投入方面,管理部门如何思考、如何布局?
顾文钦:2012年,上海市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国家试点的三级康复网络建设项目,也为后续的社区康复发展打下基础。目前市卫健委的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打造上海市首批5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如何将政策落地,将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全覆盖,主要是从4个方面行动:
1. 组织人员培训,通过由上海市康复医师协会、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等机构牵头,积极开展规范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职业医师的人才建设;
2. 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将更多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3. 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营造,对百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进行康复理念指导;
4. 提供大数据佐证,强调康复带来的社区效益,推动政策制定。
上海市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副主任顾文钦
吴绪波:殷行社区借助三级医院的医联体起步,接下来如何去继续引领社区康复、打造有特色、有彰显度的社区康复样本?
崔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工作都是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范围、从低端到高端、从单病种到多病种的过程。通常,起步阶段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例如三甲医院的扶持和帮助。但是想要长久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必须强化自身的发展。这当中非常重要的点是做到同质化康复医疗服务,这就包括了医疗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口碑和信誉。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明
吴绪波:六位一体对于社区来说是很重要的定位,以虹桥社区为例,如何平衡繁重社区卫生事务,依托什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王伟刚:我们一直在探索良好的运行机制。康复工作的运转首先软硬件齐全,通过购置先进高端的设备,改建明亮宽敞的场地,进行多点执业、多岗位培训的人员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康复医学。此外,如何获取足够的病源也是康复工作的一大难点:
1. 依托医联体的建设,打通合理的转诊救治渠道;
2. 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探索居家康复治疗的可能性,并引导患者前来就医;
3. 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实现康复绩效增量,提高治疗师们的动力,激发热情。
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伟刚
吴绪波:人才问题是社区康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瑞和康医生集团将如何支持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李超:瑞和康医生集团具有执照认证的医师团队近百人,可以前往科室驻点带教,给予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指导,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社区康复中心硬件资源匮乏,康复科场地规划混乱,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瑞和康医生集团有专业的指导团队进行科室功能划分,推荐匹配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加强诊疗流程的标准化,场地设计,丰富科室文化内核。再者科室学科经营管理运营经验缺乏,瑞和康医生集团提供专业的运营人员,分析发展的薄弱环节,直击痛点,以科室宣传、义诊讲座等多重手段提升科室影响力。相信通过借助瑞和康医生集团这样的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可以助力基层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瑞和康医生集团医学副总监李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基层康复的网底,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能。让患者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医疗服务,是全面提升区域医疗健康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康复发展的重要趋势。瑞和康医疗将促进专业力量下沉社区,补足基层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短板,为破局基层社区康复发展瓶颈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