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立业为善,百善自成,人民健康乃立国之基。
历经8年的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全面实现。
健康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让贫困人口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根本举措。这既需要不断优化基层医疗环境、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也离不开建设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医疗康复中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多年来,瑞和康医疗坚持以健康扶贫为切入点,探索并形成了“带动式、驻点式、专业式”的康复运营支持模式,赋能基层康复学科高水平发展,助力基层康复医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推动了我国跨学科、跨地区的分级康复诊疗体系建设,最终让人人享有优质的康复服务。
瑞和康医疗康复扶贫大数据:服务范围遍布全国15个省市区域,参与全国200多家基层康复科室的建设运营工作,累计服务患者超1,600,000名,开设康复技术能力培训课程1,256场,组织康复义诊、健康宣讲活动218场。
01 攻克“硬骨头”,从无到有,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科
图 | 玉门市中医医院,甘肃省
甘肃省玉门市,2009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于2019年8月脱贫。瑞和康医生集团医学副总监李超医师曾全职驻点玉门市中医医院近1年,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颇有感触:“医院原有的康复工作与风湿科合称为‘风湿疼痛康复科’,共用医护人员及病床床位,康复治疗场地局限。康复医疗条件差,缺乏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康复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在贫困县建设高水平的区域康复中心?
瑞和康医疗运营团队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分析,从现实基础到发展定位、从岗位配置到团队打造、从传统基础到技术升级,制定了科室管理、人员补充、设备配置、场地改造等专业方案。
在多方努力下,玉门市中医医院有了全新独立的康复科,设有6个康复训练区,开展近10项康复诊疗项目,开放床位30余张,日常使用率超过100%,科室收入大幅度提升。从无到有,开辟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基层康复诊疗的先河。
02 赶走“拦路虎”,倾囊相助,培养专业康复团队
图 | 丰镇市中蒙医院,内蒙古自治区
如何打通基层康复医疗“最后一公里”,对2018年7月才脱贫摘帽的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既是难点也是痛点。在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中蒙医院院长张续光看来,学科建设的乏力和专业康复人才的缺乏是医院康复科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为此,瑞和康医疗邀请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开设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指导和临床训练;引入“智能康复港”理念,通过康复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有效提升了康复效率;根据医院需求,定制专属的智能信息平台,规范诊疗路径,让科室管理更安全、科学、精细和便捷。
1年多的改造升级后,中蒙医院康复科室团队不断壮大,通过引入人才和技术帮扶,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康复团队,就诊人数上涨77.7%,复诊率达到60%。医院新建了2,000平米的康复科室,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规模最大、设备最齐的康复训练基地,让丰镇百姓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康复医疗资源。
“瑞和康团队的到来,帮助我们医院克服了基层医院发展的人才瓶颈,扩大了医院的诊疗范围,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希望未来通过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不断下沉资源解决区域内康复看病难问题,造福更多百姓。”张续光说。
03 联结“互联网+”,远程医疗,纵向打通康复的最后一环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该《意见》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各类型的远程医疗扶贫模式。瑞和康医疗通过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等机构,共同构建了“基于5G监测和AI控制的瑞金智能机器人康复港建设”项目。
图 | 基于5G监测与AI控制的瑞金智能机器人康复港建设
通过5G互联网技术帮助基层医院搭建智能康复诊疗平台,将智能化的设备联网进行数据传输,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上海瑞金医院医生便可以充分了解患者训练情况,帮助制定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真正实现资源的上下联动,让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共享。这也将从纵向打通“让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后一环”。
决战始于脚下,担当在于行动。健康扶贫是助力脱贫,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瑞和康医疗也将不忘初心、扎实前行,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践,让高品质的康复服务在基层遍地开花。